top of page

历史

广东人是其中最早移民到新加坡的群体之一,他们源于中国广东省南部地区。来到新加坡,广东人多从事矿工、工匠、裁缝、珠宝匠和金匠等职业。如今新加坡的华人当中有15%是广东人。广东人19世纪初迁移至新加坡时的落脚处则是在牛车水一带的水车路、登婆街和宝塔街。

pie chart_edited.png

红头巾

早年新加坡对在当地做建筑粗工
的三水县籍华侨妇女的一种称谓


她们活跃于新加坡建筑工地,她们身穿海蓝色衣裳,
头上戴着最具识别性的红色头巾,红头巾因此成为
这群劳动妇女的象征,也在劳动时保护她们的头部。

她们主要活动范围是新加坡河畔和吉宝港口(Keppel Harbour)附近的码头,为早期的新加坡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。1934到1938年之间,有大约19万名女性从中国南下马来亚,当中好些随着移民浪潮来到新加坡。

红头巾多聚居在牛车水区的豆腐街,做些和洋灰、挑砖块、搬木料的粗活。每天早出晚归,工作在 10 小时以上,日工资少的时候仅五六角钱,多的时候也只有十一二元左右,而且默默地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如果说新加坡是个国际大舞台,无数精英在上面演出了一幕幕令世人惊叹的话剧,那么像红头巾这样的劳动阶级,就是这个舞台的基础了,因为新加坡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,都渗透着她们的汗水。

Picture5.png
0xJc-fximfcs3107123.jpg

早期的“红头巾”

640526.jpg

早期的新加坡河畔和吉宝港口

1f14812ca1ff3b7c2045ec1322dfacff.jpg

​早期的豆腐街

​妈姐

另一个较多广东女性早期从事的行业就是“妈姐”。

“妈姐”是当时给予这些扎起马尾长辫、穿着白衣黑裤的广东帮佣的称呼。

16408755.webp

妈姐在一些文献中也写作“马姐”。她们都是为了谋生,离乡背井千里迢迢从广东来到新加坡,而且一辈子不嫁人,膝下无儿无女。她们替人打家庭工,赚取的微薄收入,大部分寄返家乡供养家人,自己却把青春埋葬在悠悠岁月里。 有些妈姐晚年靠售卖旧纸皮、旧瓶子、旧报纸、旧杂志来维持生计。她们吃的都是隔夜的饭菜和捡来的烂菜。她们劳碌的一生,换来的往往是孤苦、寂寞、悲凉的晚年。

参考资料

陈姿潓(2020年05月01日)。新加坡华人五大籍贯居住地与从事的行业,你知多少?联合早报。上网日期:2022年2月10日。检自:https://www.redants.sg/good-reads/story20200501-3960

推广华语理事会(日期未知)。红头巾。新加坡华语资料库。上网日期:2022年2月10日。检自:https://www.languagecouncils.sg/mandarin/ch/learning-resources/singaporean-mandarin-database

​新加坡眼 (2014年07月19日)。新加坡的唐人街--牛车水的前世今生。上网日期:2022年2月10日。检自:https://www.yan.sg/chinatownhistory/

© 新加坡義安理工学院中文系商务专业二年级(2020级)

bottom of page